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快讯

政绩岂能靠“材料包装”——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谈之四

岁末年初,各级机关各种工作总结、会议材料的任务纷至沓来。“笔杆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归纳概括、总结提炼、引申论述,常常是“白加黑”“5+2”地连轴转。这种工作经历,想必在机关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遇到过。

  材料是工作成效的反映,应当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中把工作总结得全面,经验梳理得充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有关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材料的文字优美一些、语言精到一些,会让典型经验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但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工作干得一般,材料却写得“高大上”,有“显著”的工作成绩,有“原创性”的工作经验,有“一大把”的典型事例,读之,让人油然而生赞叹。如果只看材料,不知实情,有可能还会受到表扬,得到奖励。所以有人说,“材料出政绩”。

  为什么会“材料出政绩”呢?其实,根子还是在上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行下效”。材料毕竟是经过“加工”的,与眼见为实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上级如果能深入下去,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多问一问,想必下级也不会把精力花费在“材料包装”上,打造政绩“肥皂泡”。但是,如果上级不看实绩看材料、不看实地看纸面,下级就会出现不重实绩重包装、不重实干靠糊弄的情况。

  有的上级机关派出的检查组,不是直奔一线看工作,而是习惯于下车就进会议室,看材料、听汇报。“迎检”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被搞成了“材料工程”。最终工作好不好,全看材料美不美;考核优不优,全凭汇报行不行。

  更有甚者,任务刚布置下去就要求报成果,下级也只能生编硬造、东拼西凑、弄虚作假。逐渐地形成风气:政策刚出台不久,“成效”就总结出来了;任务才布置下去,“成果”就汇总出来了;活动刚开展不久,典型“经验”就见报了……一些地方和单位,把想的当成干的、说的当成做的、规划的当成现实的,通过材料,真是出了不少“政绩”。

  “材料出政绩”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催生的形式主义。搞形式主义,又是为了迎合官僚主义。如果上级总是以材料来了解和推动工作,就会误导下级务虚不务实,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安排专人写好材料、做好汇报上了。“一项工作任务刚接到手没多长时间,上级就让我们报情况,只能写材料对付了。”“早上栽树下午就要乘凉”,这种急躁作风弄得有些地方和单位疲于应付,怨声载道。长此以往,不仅挫伤真抓实干的积极性,而且助长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之风。

  刷金的菩萨不经擦。靠“材料包装”出来的政绩,有“面子”没“里子”,有虚名无实效,又如何让人信服?“材料政绩”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材料政绩”犹如一面哈哈镜,照见的是虚浮之风、功利之心,也从反面折射出务实作风、实干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贵之处。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杜绝“材料出政绩”现象,上级机关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地了解情况,“望闻问切”查实情、考实绩。如此,方能铲除“材料政绩”滋生的土壤,引导督促干部俯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创造出货真价实、经得起人民检验和人民满意的政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