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借诗读史,前几天与大家分享了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历史。大家首先能想到杜甫的历史还没有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杜甫吧。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没能施展才志,小小的左拾遗是他做过的最大官。但后人称之他为“诗圣”,他的诗歌称作为“诗史”。
杜甫的《登岳阳楼》一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诗意大概为:以前早闻听洞庭湖的美,如今自己来到洞庭湖边,亲自登上岳阳楼。湖水把美丽的吴楚无情地分隔开来,看着好像天地日夜浮动在湖中。心中突然想起异地他乡自己,亲朋好友们杳无音信,只有一只孤舟陪伴着年老染病的自己。此时更想起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未止息的,凭轩遥望自己回家路很漫长,胸怀家国怎能不让人泪水横流。
上面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768年。此时的杜甫年龄57岁,他59岁去世,也就是说死前的第二个年头。年老多病,漂泊无定是他的真实写照。一位史上著名的大诗人,我们背诵他的诗,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体会不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惨。
20岁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读书和漫游之旅,一生的漂泊从此开始。但此时结识了李白、高适,三人曾同游今开封、商丘,代表作《赠李白》、《望岳》等。
一漂就是十年,30岁的杜甫,参加长安应试,因权倾朝野宰相李林甫当权,名落孙山。杜甫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困居长安时期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四年。
44岁的杜甫,751年,在玄宗举行了三个盛典,以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做左拾遗。走上为官之路。但是正逢安史之乱,4年的为官,但适逢战乱的日子里,用他独有诗作“三吏”、“三别”真实地记录下来,史称不朽的诗作。
为官不顺,48岁的杜甫弃官不做,作为一个文人,携家人随难民逃难,开始了西南漂泊。到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照顾,过上一段杜甫草堂的稳定生活。严武死后只能再度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59岁时,一颗诗坛巨星病倒在衡阳的舟中。
小编细读杜甫的史料,由衷的小结一句话:诗圣杜甫千秋好诗词,草堂包装了他漂泊无定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杜甫没有李白和王维那么样地宫中生活,感受不到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一生为漂泊,短暂的几年安定下来,也是寄人篱下,过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草”生活。更谈不上像李白那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更没有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闲情逸致。
谈起杜甫,从孩童时候起,我们都背诵他的诗。如,《春望》、《春夜喜雨》、《望岳》、《绝句》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张口能吟。
对杜甫的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4岁孩童能随口背上几首,80岁的老者也能哼上几篇。
杜甫在世时,及后来很长时间内,对一个小小左拾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更谈上得到世人重视和褒奖。有关他历史材料只能在6名诗人的11首诗中找到点答案。孔庆翔评价他: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杜甫人生的最后近十年来,创作的成熟的作品有文始提到的《登岳阳楼》,还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 杜甫的一生虽有千秋好诗词,真的是一个草堂包装了他漂泊无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