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刚安排布置,就要求报送经验材料,这不是逼着我们用‘包装’材料应付。”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吐槽。时下,“工作摊子都没铺开,项目都没上马,政绩材料就总结出来了”的现象屡见不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可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却把“兵马”未动,“材料”先行运用到工作中,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规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成成绩,把“心想”当成“事成”。于是乎,工作刚开始,“成果”就整理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效”就汇总好了;会议精神甫一公布,“经验”就总结好了……
不重实效重包装、不看做的看写的、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的“材料政绩”大行其道,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浮躁的政绩观作祟。信息时代,有好的想法或做法,很容易他人借鉴、克隆,若等到工作干出了成果再来总结,恐怕早已花落别家,于是在制定某项政策、上马某个项目后,“先下手为强”,落实专门人员担任“材料政绩”这条流水生产线作业者,炮制“材料政绩”挣表现、抢头功,为自己的仕途加码。
二是以材料论英雄。当前部分考核以“汇报材料”作为工作考核重要指标,平时工作用不用心、出不出力都无所谓,只要考核之时安排专人写好材料、做好汇报,糊弄应付就能过关,这也助长了“通宵达旦补材料、不重实干重文案”之风,使得众多的干部加入到“材料政绩”生产者的行列。
“材料政绩”非政绩,而是“政疾”,是现实版的掩耳盗铃。通过材料PS手段为政绩“注水”、掺假,成为了“典型”、变身为“先进”,那也只不过是“假典型”“假先进”, 除了在上级面前脸面“好看”、面子“有光”,博取廉价的掌声、获得短暂的名誉,满足一时的虚荣外,对于实际工作毫无意义。其背后还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原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饭怕掺沙,酒怕掺水,刷金的菩萨不经擦。杜绝“材料出政绩”“以材料论英雄”现象,要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和“杀威棒”作用。首先要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改变“一锤子买卖”方式,变年终考核为常态考核;实行差异化考核,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其次要追根溯源查真伪。坚决摒弃“看材料、听汇报”考核方式,结合材料中的事件、人物,开展实地走访了解,挤干成绩中的“水分”,并追究炮制虚假政绩责任人的责任。
惟如此,方能铲除“材料政绩”的滋生土壤,根治“包装”出政绩的痼疾,倒逼干部俯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干事创业、谋求发展中去,让群众享受满满的民生“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