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业内人士支招怎样告别“过度包装”

随着电商的发展,我国快递行业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快递行业运行情况。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从2012年的56.9亿件到2016年的312.8亿件,今年上半年就完成173.2亿件。5年来,快递业务量逐年增长,市场规模自201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快递量的上升,化解快递过度包装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解决包装问题不能单靠材料
“现在快递的总量这么大,本身就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耗。”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说,快递包装回收方面也存在问题。纯纸质材料的快递包装回收率比较高,但是有些纸质包装和胶带缠绕之后,回收性就比较低了。对于一些快递包装中的塑料袋而言,则废弃比较多,给废弃物处理带来不小的压力,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可能会造成污染。
不久前,在《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期间,有环保组织和志愿者也针对快递过度包装问题提出了意见。
记者从零废弃联盟获得的这份意见中提到,目前的《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第九条的语句顺序应体现问题的重要性。首先,快递包装材料的使用和废弃过程应当按照废弃物管理的优先顺序,将减少使用、可重复利用、再生利用和无毒无害设定为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匹配的,还能体现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应开宗明义地指明这一点。目前第九条第一分句中,将可降解放在可重复利用之前,容易使读者对优先顺序产生误解。其次,应该列出鼓励采用快递包装的生态设计、建立快递包装的回收体系等手段。最后,使用什么材料、“环保包装材料”指的是什么,这是技术性问题,建议不用直接在“条例”中写明,而应考虑与现有的法律法规、标准相衔接。
“可降解材料具有争议性,不见得比现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小,不能单纯靠某种材料解决快递包装问题。有些企业也在做可降解材料,但是要保证后续回收体系是完备的。”毛达说,如果可降解材料回收体系不完备,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意见中还提到,“应当在‘条例’第一条中明确将减少快递包装的环境影响,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应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和污染者负责的制度,将回收处理费计入快递包装成本,传统的快递包装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并未考虑废弃后的环境代价。这就导致环境不友好、但价格低廉的快递包装充斥市场,环境友好的包装(例如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由于价格不占优,受到排挤。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将快递包装的回收处理费加在价格上。快递包装出厂时,包装生产企业就要缴纳回收处理费,形成回收基金;若快递企业能将该包装回收,就能从回收基金中获得相关费用;消费者如果将该包装交回给快递企业或其指定的回收企业,也能返还相关费用。只有这样,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才会因为要缴纳的回收处理费少,而获得市场优势”。
快递包装管理涉及诸多环节
根据《中国快递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当前快递六大包装物中,除封套、编织袋、运单之外,超过一半的包装物都来自于电商卖家或平台。
零废弃联盟研究员谢新源认为,许多电商商家为了保护商品进行了二次包装,快递公司对于包装尺寸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包装箱往往“大材小用”,还要使用大量填充物。由此带来的问题除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垃圾处理压力剧增。快递使用的塑料袋、胶带、缓冲物等塑料产品在使用后难以回收,只能填埋或焚烧;很多纸箱也因为缠绕大量胶带而无法再生利用;即使是可降解塑料袋只在特定环境中才能降解或不能完全降解,而且实际中由于无法和普通塑料袋分开,也只能一起填埋焚烧。
谢新源建议,快递包装管理工作应以废弃物管理优先顺序为原则,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废弃物管理的优先顺序,将快递包装材质和操作流程分成鼓励、限制和禁止类别,制定快递包装强制回收名录、标准和管理办法,主导建立回收体系,设定各类快递包装的重复利用目标和再生利用目标;应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和污染者负责的制度,将回收处理费计入快递包装成本。
毛达认为,化解快递包装问题,就要降低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率,发展逆向物流,将投放的快递包装回收。但目前一些快递公司还没有下决定,只是小规模的在做。“有些企业之间会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有现成的例子,国内国外都有,是发展的方向,总体来看,还是有希望的”。
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商家客户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交寄物品从用户指定所在地送达商家客户所在地的过程。
“随着网购的兴起,快递包装的总量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回收都是问题。纸箱是可以回收的。一些塑料袋在回收过程中则可能产生污染。”毛达说,还是要推广可重复利用的快递包装。从社会来看,不要过于依赖“网购+快递”,要考虑到网购的环境成本,让网购这种商业模式适当转型。